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13:01    次浏览
信息时报记者 资勇庭 通讯员 刘艺 信息时报记者资勇庭通讯员刘艺5月26日起,广东省全面实施“先照后证”改革。记者从东莞市工商局了解到,东莞市将执行《广东省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》和《广东省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目录》(下称“新目录”)。今后商事登记前置审批事项仅保留13项,但“先照后证”改的是“证”、“照”的办理程序,审批环节并没有取消。东莞改革经验被借鉴2012年以来,东莞市在全国先行一步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,实行工商登记与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,编制并实施了《经批设立的商事主体目录(2012)》及《前置改作后置的许可经营项目目录(2012)》,前置审批事项从188项压减到109项,并将81项经营项目审批改为后置,仅保留金融、保险等28项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须经批准才能设立的事项。东莞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,省编制前置审批目录充分吸收了东莞的经验,总体思路与东莞市一致,并在东莞市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精简,仅保留外商投资、公共航空运输、医疗、银行、保险、证券、期货、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等13项法律法规设定的属于市场主体资格的审批。新目录出台实施后,2012年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编制并实施至今的《经批设立的商事主体目录(2012)》及《前置改作后置的许可经营项目目录(2012)》停止执行。“先照后证”仍要审批据介绍,新目录的实施,使大部分行业的经营者无需先申办许可证即可办理工商登记,大大简化了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。工商部门提醒,工商户需要注意的是,“先照后证”的改革,改的是“证”、“照”的办理程序,而不是取消“证”的审批。对经清理后保留下来的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行政审批事项,须在办理营业执照后,持有关申请材料向相应的审批部门申办许可证或批准文件,经许可后才能经营。“证前抢跑”,即有照无证擅自从事应获审批的生产经营活动,将受到审批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的查处。相关大朗试点改革将再创“样板”记者日前从大朗镇获悉,今年大朗镇在商事登记试点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,再次肩负起作为全市商事登记改革基层综合监管试点镇的使命。接下来,大朗将着力建设“企业自律、部门监管、社会监督”三位一体的基层综合监管体系,实现监管的“乘数效应”。以实施住所申报制为基础,全力推进基层综合监管工作,创建“1+5”基层综合监管模式,深入打造基层综合监管“大朗模式”,力争使大朗成为全市企业自律管理最优化、部门协同监管最高效、社会监督网络最便捷的示范区,为东莞商改工作继续领跑全国再造样板。信息时报记者 刘伟超通讯员 刘伟彬大朗“1+5”基层综合监管模式“五项措施”建立社区(村)信息交换链,实现市、镇、村三级市场监管信息的纵横相通、上下联动,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协同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;建立村级综合协管队伍,利用各社区(村)的“电子地图”定位对辖区内市场主体进行综合检查,加大市场监管面,实现基层网格化管理;实行信用约束管理,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制度,推动部门信用分类监管,促进企业诚信自律经营;完善投诉举报受理机制,丰富信息化维权手段,开通大朗网“网络问政”栏目、市场监管信息网维权投诉模块,以及微博、微信、手机短信等问政渠道,发挥社会监督力量,推动后续监督管理;建立督查考核机制,依托大朗镇特色的电子监察系统,对相关职能部门的许可审批及监管效能进行实时监察,提高监管部门的责任意识。“一个基础”以实施住所申报制为基础。住所在大朗镇的有限公司及分公司、个人独资企业及分支机构、合伙企业及分支机构、个体工商户,在登记注册时,申请人可向登记机关申报住所(含经营场所)信息,无需提交房地产权证明、租赁合同等住所证明文件,申请人应当对其申报的住所信息真实性负责。